冬吃萝卜夏吃姜,很多人都能念念有词,于是,吃姜成了这个盛夏的主题。 我们一般用的生姜品种比较单一,在中医中,对姜的理解与运用,张至顺道长曾说,姜有九味走九经。 总之,姜之好,古称能能“通神明”,能“通四肢关节,开五脏六腑”。与姜起名的还有一个大药,厨房常用。 想想,我们人体关节处,一般的力量可是进不去的地方,姜也能温通,身体还有什么地方,是它不能通达的? 所以,我们要借着夏天气血、老寒气往外透散的这股劲儿,起码请在每天的早午餐里,加入一些姜食。再抿一口酵素,身心都得到滋养了。 吃姜适合什么人?适合屁股,大腿肉凉飕飕的,久坐的;适合常年不运动,吹空调怕冷的阳虚人,早上吃姜,提振阳气; 适合脸带黄气,青白没血色的朋友,温通脸面微循环,吃出白里透红;适合体内有老寒,四肢、肩颈受不了空调,一些贼风,日常吃姜,缓补阳能; 既然生姜这么好,怎么吃才能更好?如果在冬天,就可以把新鲜的小黄姜切成薄片,直接涮火锅当菜吃。 一年四季的早餐,佐一小碟腌姜(姜丝)。越吃越好吃,吃到微微细汗,那就是吃到位了。 据说,姜片入肺,姜丝入心,神奇吧,总之我最近吃姜都是切成丝。 毕竟吃姜,是个通散阳气到全身的办法,阳气通畅,就能通堵、能畅血脉。 好的小黄姜,其性暖而不辣,温通脾阳之力,能量慢慢透达全身,到四肢末梢,再到脸面。 最好的抗衰,就是充沛而通畅的阳气。而每天必吃的那一碟姜,就是保证阳气充沛、通畅的秘密。用量虽微小,但日以经年,用对方法,长久攻寒、振奋脾阳,也能收获“药力”的效果。
怎么做?方法也简单,小黄姜在腌制之前,先去皮,晾晒一天。这样可以:让小黄姜杀掉点表层水分,更利于保存。然后: 【材料】 晾晒好的小黄姜、盐,香麻油、红椒(可加可不加)。 【步骤】 1、小黄姜(去皮)提前晾晒一天杀去表层水分,红椒也要提前晾晒,去籽切丝。 2、加盐,搅拌均匀; 3、放入密封瓶中,冷藏一晚。 就这样一罐,保存3,4天没有问题,每次吃多少就拿多少,吃的时候用麻油搅拌一下,想象一下,香! 如果有气色晦暗,脸色有黄气的,坚持每天吃一点,让阳气通到脸上去,脸色会亮泽,透白。各位爱美女性追求的“紧致肌””粉扑扑”什么的,其实是气血充盈、通达微循环的外在表现。 这个香油姜丝,早餐佐粥,午餐佐饭,入口有麻油香,带着姜丝的微辣,很爽口开胃。在这个 端午“五毒月”,加蒜一起腌,可以灭菌,消毒。 如果吃完这些能马上出汗,那证明你的散热排寒能力,还是非常好的,
改良升级版可以用蜂蜜,来一个蜂蜜炮姜,用蜂蜜的甜味能中和姜的辣劲,小孩也不抗拒吃姜了。大小朋友吹风受寒,感冒处发作时,就舀一勺姜蜜,温水冲一杯,喝完微微出汗,透表效力非常足。 做法也很简单,网络参考步骤要求: 材料:小黄姜去皮,提前晾晒一天,天然蜂蜜,密封罐一个。 做法:小黄姜切片,放入罐中加蜂蜜腌制。(蜂蜜要淹没过姜片,不然容易变质)。 蜜渍7天即可食用,一次做一罐,常温保存,能吃一年。除了受寒需要即时处理,随时吃姜外,日常的吃姜一般在早上、上午吃,越早越好。晚上就不要大量吃姜了。
这些是作为美食来食用生姜,但在中医人的世界,对姜的理解又多了一些维度, 先看生姜:其走入人肺和脾胃,走而不守,发汗解表,助阴行阳,除湿开导之力,有水气湿邪,血痹,解毒半夏,南星,鱼蟹者而必用之。 还有干姜: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,走而不守,专辅佐附子回阳通心脉之力,温中散寒,祛脾胃之寒,又燥脾胃之湿,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,气药入气分,又能去恶养新,有阳生阴长之意,有心脾肾阳虚兼寒湿,血虚者必用之。 煨姜:生姜煨熟则降而不升,止腹痛泄利,扶脾阳之气,散郁结之气,此和中止呕与干姜而不燥热,御能固护脾胃,脾胃不和,寒冷大药下者必用之。 炮姜:此偏于温脾阳而助运化,以制水温,此辛苦大热,入脾胃,守中逐冷,产后虚寒,下元小腹虚冷和腹痛泄利,肺脾阳虚、脾不流血者必用之。 姜炭:炒制黑炭,专入血分,故体内各脏虚寒出血都可以用之。 姜皮:散水和脾,尤善辛散脾胃及肌肤之水湿浮肿,与生姜发汗,干姜利水饮有所不同。 看,单一味姜,不同的制法,不同的性质,环境不同,效力不同,这就是中医的思维,看待世界的方式,